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是畫匠?還是藝術家?

同樣從事繪畫教學的朋友聊起
現代人對繪畫的迷思。
她在幼稚園任教,
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家長質疑:
「為什麼小孩畫那麼久都沒進步?」
她當然知道父母要的是畫面
接近一般社會的審美標準;
其實我們都知道那種會受到一般人讚美的畫面,
對孩子的情感表達與宣洩毫無助益的,
因為要贏得讚美,
孩子必須違背自己的畫圖表達方式、
拋棄自我的創造空間,
甚至扭曲自己當時的情緒,
朝著大人要求的方向前進;

也許畫起圖來架輕就熟了,
也有可能在比賽場合容易拿到獎項了,
但危機是,他迷失了用畫表達的直覺力,
更糟糕的是、會被技法緊緊捆綁,
將來只可能變畫匠,
成為藝術家的機率相對降低了,
我們花了錢和時間讓世界上少了畢卡索、梵谷,甚至達利;

其實,家長很難相信要讓小孩畫好看的圖很容易,
只要足夠的圖片資料讓他摹仿、
充分的繪畫示範、
事後加以修改,
家長就會滿足的不得了,
甚至、坊間還有專門為比賽得名開的補習班,
精準到連人物都有固定的姿勢畫法
但是,要引導小孩將情緒放在畫面就非常困難,
要的是耐心與時間,
當然還有指導者是否能獲得信任,
而且沒有客觀的資料可依循。

我曾將小孩送去上這種課,
確實在比賽場合無往不利,
拿了不少獎項,
但是孩子不再為想畫圖而畫,
還必須要將圖修成會得獎的標準;
所以,常見他因畫參賽的圖發脾氣,
得失心也變重了。
還好在許多比賽作品展場,
我發覺常勝軍都是固定的幾位指導老師,
因而恍然大悟。
還好這樣的課沒維持很久,
對孩子的影響不大,
現在,他還是很喜歡畫圖,
把繪畫當成降低課業壓力的方式。

所以我要呼籲:
請用心的父母想想:
怎樣的美術教育對孩子才是好的?
請留給孩子有可以自主的繪畫空間吧!

沒有留言: